我,班主任,被迫营业(369)
听到这里,吕鸥冉也不再多说。回到储藏室时,发现小柔手里的玩具已经从九连环换成了一盒拼图。
没有再打扰她,吕鸥冉只轻声告知:“你放心,可以待在这里,外面的奶奶已经知道了,她会照顾你的。”
一天的志愿活动结束了,虽然总共只有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的时间,还不算两小时的午休和午饭时间,但三中依然慷慨地为所有参与活动的同学提供了长达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
毕竟,高三了,还没凑齐服务时长,现在最紧要的就是完成任务,确保过关。
尽管许多人都向往三中的素质教育,但大部分家长最看重的依然是学校在高考方面的水准,关键的冲刺时间,绝不能被这些无关紧要的形式主义拖延。
大多数同学也将这次活动看作是一次特殊的秋游,再深入一点,就是为语文作文积累素材。
虽然也有些同学从中得到了感悟,但大概没有任何人像吕鸥冉那样,在活动结束后,思绪如此澎湃。
高中前两年,吕鸥冉并不热衷于参加这类所谓的“献爱心”志愿活动。这一次之后,她还需要至少参加两次福利院访问活动,才能完成所需的服务时长。
每次去报名参加下一次的福利院访问活动时,负责报名的同学自然认为她还是为了凑时间而报名。
然而,吕鸥冉心里清楚,她并不是单纯为了完成任务而来。
相反,在这个看似冷冰冰、充满孤独感的地方,她获得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慰藉和温暖。她甚至隐约感到,在别人眼中总是板着冷脸的自己,也在这里找到了治愈的力量。
或许是因为和自己有相似背景的人能相互取暖吧?不,并非完全这样。吕鸥冉发现,每次来到这里,自己总有一种想要给予他人温暖的冲动。
这种感觉对她而言,实在再罕见不过了。
第311章
吕鸥冉想到了自己的同桌华薇。华薇一直为自己糟糕的学习成绩感到烦恼。但就连华薇自己似乎都没有意识到,她的情商非常高,总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尽管外表冷若冰霜,吕鸥冉在与同桌相处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向同桌的行为方式靠近,学习华薇待人接物的方式。
从华薇身上,吕鸥冉学到了一些关于人际交往的重要经验:所谓的“高情商”,并不是油滑世故,而是你与这个人相处时感到无比舒适,却无法明确指出此人到底在哪些方面展现了高情商。
正是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没错,就是这个词。
高中前两年,华薇时常因为成绩不好而忧虑不已,甚至后悔父母强行用钱把自己送到三中这个充满学霸的地方。
她曾反复纠结,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种环境。然而,到了高三,华薇反而变得淡定了许多。
高老师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而华薇就是10班里谁都羡慕不来、能凝聚人心的团支书。放在军队里,就是给士兵做思想工作、队伍里不可或缺的政委。
华薇曾告诉吕鸥冉,她已经决定未来要学幼教专业,和小孩子打交道。
至于高考成绩,她不再如以前那样纠结,反正高三这一年她努努力,尽力而为,能考上本科就去学学前教育专业,考不上,也能读个大专,继续学习幼教。
三次福利院的访问下来,虽然再也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意外接触到小柔那样和福利院的孩子有任何接触,吕鸥冉却突然产生了一种冲动。
她想向同桌看齐,成为一名老师。而且,她想在福利院里当老师。
吕鸥冉不确定,自己这是出于一时冲动,还是一个逐渐成熟的想法。但她确实觉得,在福利院里,她找到了久违的治愈感,也渴望将这种奇妙的感受传递给更多需要温暖的孩子们。
这种念头让她既激动又忐忑。作为著名的“扑克脸”、“冷淡女”,“吕鸥冉想当老师”这个念想如果说出去,怕是会被人当成笑话。
她想把这想法分享给高老师听,只是决定在此之前,先和善解人意的同桌华薇聊聊。
吕鸥冉清楚,无论她的想法听起来多离谱,华薇都不会嘲笑她。
“你想当老师?”华薇听到后,放下了手里的作业,脸上的表情并没有丝毫惊讶。“我倒觉得挺适合你的。”
见吕鸥冉愣愣地盯着自己,似乎意外于自己的回答,华薇一只手支着下巴,说道:“可别小瞧自己。因为我想当幼教老师,这个暑假我,还特意做了一些基础知识学习。当老师最需要的是什么吗?不是教学能力,而是同理心,是能够静下来倾听的能力。别人不了解你,但我和你做了两年多的同桌,我知道,你比大多数人更懂得如何关心别人。”
吕鸥冉听得一愣。她懂得关心别人?那怎么还放任妈妈、舅舅、姨妈关心自己那么久,却还沉浸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她下意识地想反驳,但华薇没有给她机会:“表面上,你是个冷漠的人,似乎永远拒人于千里之外。可实际上,你的情绪总会被他人的遭遇牵动。就拿你之前和我提到的第一次去福利院的事来说吧,那个叫小柔的小姑娘,不是对你敞开心扉了吗?别人都说小柔性格孤僻,不爱参与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和人说话,可她偏偏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把心事全都告诉了你。小孩子最不会伪装了,他们喜欢谁,就会主动亲近谁。既然她信任你,那说明你是值得信任和亲近的。”
听着华薇的分析,吕鸥冉沉默片刻,似乎在回想与小柔的相处。没错,正是那次经历,让她第一次萌生了“想当老师”这样略显疯狂的念头。
华薇接着道:“还有,你的经历也是一种财富——虽然这么说有点残酷,但你比很多人都更明白失去亲人的痛苦,也理解失去亲人后自我封闭的感觉。正因为如此,你更能理解那些孩子,知道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这些年封闭内心、对人冷眼相待,吕鸥冉对一切赞美都本能地带着一丝抵触情绪。她深知,那些愿意赞美她的人,多半是抱着某种目的——哪怕是“为她好”的目的——比如想鼓励她多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多和同学交流。
尽管吕鸥冉清楚华薇对她的鼓励发自真心,没有任何附加意图,但这番长篇大论的称赞,仍让她感到如芒在背,好不习惯。
吕鸥冉几乎下意识反驳:“可我也不会安慰人,和人交流的经历更是少得可怜。呵,你也知道,就算我现在想改变,也已经来不及了吧。”
华薇拍了拍同桌的肩膀,笑道:“谁说的?你每天不都用自己的方式和你爸‘交流’吗?这不也是一种沟通能力吗?虽然你得不到直接的回应,但你能发现生活中那些细小的美好,并向他‘汇报’,这本身就是一种交流的方式呀。我有时候还挺羡慕你的观察力,能注意到那么多我从没留意过的细节。而且别忘了,你的英语口语在我们班可是仅次于杨陶璐的!再加上你的其他科目成绩也比我好不少,将来报个英语师范专业,步咱们高老师的后尘,成为一个受学生喜欢的老师,多好呀!”
第二天,吕鸥冉主动找了高老师聊聊。
这并没有让高松然太过意外。早在吕鸥冉第一次参加福利院志愿活动后,她就和高老师分享过在福利院偶遇一个经历和她有些相似的小女孩的故事。
那时,高松然从她的眼神里看到了一片难得的光芒,就隐隐有一种预感:那个至今未完全理解的天赋词——“春风”——真正的意味就要呼之欲出了。
那一次谈话中,高松然曾问她,愿不愿意以在福利院的经历为主题,做一期英文课堂演讲。虽然吕鸥冉当时第一反应是拒绝,但很快又改变了主意。
和在福利院与两个外班男生互动时一样,吕鸥冉并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详细透露小柔的身世背景。她的演讲内容更多集中在对安宁福利院的介绍,以及她与那位年长工作人员的简单访谈上。
她的叙述不如卢浩高一时在班上分享的、“和小混混打架”的故事那般跌宕起伏,但她流利的英语口语、清晰的表达能力,却让全班同学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