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主任,被迫营业(354)
我们活了几十年,这种令人乏味的宣传方式,谁还没见过呢?年纪较长的围观者心想。
刚才一名带头哄笑的年轻人,看起来是个大学生模样,斜挎着一台一看就不便宜的相机,想必是来这美食推介会上拍照的摄影爱好者。
他拿了一块酸豆饼,又去隔壁摊位要了小半杯羊奶茶,搭配在一起吃喝。
身旁的小伙伴都好奇地盯着他的反应。他略一思索,却发现自己早已词穷,根本说不出话来。
憋了半天,只见他眼神都比刚才清亮了许多,只憋出四个字:“好吃,好喝。”
“你这孩子,不会是这些摊主的托儿吧?”一个大叔怀疑地问。
摄影爱好者还在兀自回味,他身边的同龄小伙伴们不服气了:“你怎么瞎指控人呢?我们是省师大的学生,不是托!”
好像为了证明自己不是托,这些小伙伴也纷纷搭配起酸豆饼和羊奶茶。
其中一个女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更强,吃完后,她露出一脸享受的表情:“酸豆饼的酸味和羊奶茶的甜中和在一起,变成了一股奇妙的酸甜相宜的味道,有点像……浆果。闻一闻,这羊奶茶的确有股膻味,可是和酸豆饼搭配在一起,无论是奶茶的膻味还是酸豆饼的苦涩,都好像消失不见了,融合成一股我也描述不出的口味。不过,这口味并不难吃——当然,我也不是说他多好吃,就是……很新鲜,很特别!”
另一个女生也道:“没错,酸豆饼和羊奶茶,我们几个刚才都分别尝过,真的就像大叔大婶说的那样,一点都不好吃。可是两者结合在一起,就发生了奇妙的质变,酸甜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这些孩子,真是的,仗着你们有文化遣词造句能力强,就在那儿巴拉巴拉的说。我还真不信了,两样那么难吃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能跟变魔法似的?”大婶一边嘀咕着,一边也学起他们的样子,左手是她敬而远之的酸豆饼,右手是先前一股忘怀不掉的羊膻味羊奶茶。
五分钟后,大婶依然在这两个摊位之间。她刚从酸豆饼的摊位上下完单,买了十斤酸豆饼,现在,正在羊奶茶摊主面前填写快递单呢。
第298章
对美食推介会上摆摊的年轻摊主蒲小花来说,这一年的8月30日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8月30日。
她是运夏市一名普通大学生,来自依海而生的少数民族南屿族。她的族人主要生活在华国南方沿海的几个村落,世代以渔业为生。
从小跟随家人在海边生活,甚至在海船蓬屋上过夜,是远离家乡来到大城市求学后的小花回忆中最温馨的场面。
清晨的渔船声,和满载而归时父母满身的鱼腥味,都让小花倍感亲切。
从小,她就和兄弟姐妹、邻居一起,帮大人把捕捞上来的海藻晒干,和米粉混合成海藻饼,或者将鱼肉腌制发酵,慢慢风干;亦或者一边在堂屋里写作业,一边嗅到用新鲜椰浆蒸煮的糯米饭,期待着晚餐时大块朵颐。
这些食品是她人生最初十数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被海风拥抱着长大,小花也成了父母的骄傲,她是他们小村子里第一个考上双一流的大学生。为此,她还获得了当地政府一笔颇为丰厚的奖金,哪怕她家并不穷。
然而,自从来到运夏市上大学,她逐渐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巨大鸿沟。
同样都是华国人,小花感到引以为傲的家乡味道却在这座省会城市里显得格格不入。第一年上学,父母给她带了一大包晒干的海藻和腌制好的鱼冻酱。
她满心欢喜,想带给室友分享,却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反应。
有的室友尝了一口后,便一言不发,足足灌下了两升白开水;有人顾着小花的面子,有些尴尬地说:“特别是挺特别的,不过我平时吃的比较清淡,这个不太合我口味,还是谢谢你分享哦。”
即使是在室友中接受程度较高的椰浆糯米饭,也被不少人嫌弃太甜太腻。
在同学之间推广失败后,小花的信心渐渐消退。尽管她觉得这些食物是自己离家千里后最想念的家乡风味,是世间无上的美味,但她知道,它们难以被这些生活习惯和自己大相径庭的同学们接受。
她的人间美味,是别人的黑暗料理。
她甚至开始小心翼翼起来,有些自卑,避免在其他人面前谈起自己族里的传统饮食——和大一刚入学时那个信心满满、想把自己的家乡美食推广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小花判若两人。
还有一年就要大学毕业了,忽然听说在蓝天会展中心要举办一场民族特色美食推介会,小花思虑良久,还是报了名。
也许,在这个推介会上的食客都是尝过世界美食的“老饕”,会更加包容不同民族和生活习惯带来的的多样性?
获得参展资格后,小花叫上了同在运夏市的一名老乡。老乡比小花大几岁,她第一年来运夏市时,老乡正好从服装学院毕业,如今在秋林湖轻工厂工作。
两人布置着属于他们的摊位,尤其是满怀期待的小花,将每样食品摆得整整齐齐。
小花仔细摆放海藻米饼,让墨绿色的表面在灯光的作用下显得更加诱人;老乡把发酵的鱼冻切成小块,装在精致的白色小碟子里,晶莹剔透的,很好看,还散发着他们从小就熟悉的腥香。
推介会开始后不久,一个带孩子的妇人凑近,瞧了瞧他们摊上的东西,嗅了嗅鼻子,嫌弃地抱怨道:“怎么这么腥?”
她挑起一块海藻饼,刚放入口中便皱起眉头,匆匆咽下后只丢下一句“这什么味儿啊”便快步走开。
一对年轻情侣尝试了老乡最喜欢的发酵鱼冻。刚咬了一口,男生便小声嘟囔:“跟果冻放发霉了似的。”
女生艰难地咽下,又用纸巾包下剩下还没吃的部分,还算礼貌地冲两位摊主点点头,转向了隔壁的烤肉摊,纸巾包住的鱼冻也在不久之后落入了垃圾桶。
推介会上的人流渐渐增多,但大部分人对他们的“海风小摊”敬而远之,偶尔有人尝试,反应大多也只是皱眉、摇头。
甚至有孩子吃了一口之后直接吐了出来。
半个小时过去,他们摊位上的试吃品几乎没有减少,只有两个人下了订单。
其中一个喜欢海鲜,买了两块海藻米饼想回家试试;另一个直言,他对这些腥味十足的食物不感兴趣,但他未婚妻的母亲是南屿族人,买点她的家乡食品,或许可以讨好一下未来丈母娘。
小花心中一阵失落,没想到,到了美食推介会上,他们南屿族的特色食品依然如此不受欢迎。
唯一让她感到些许安慰的是,周边还有几个摊位同样门可罗雀。看来,不完全是他们家乡美食的问题,而是大城市的人的确难以接受某些特殊风味吧。
一个年轻的工作人员路过了他们的摊位。此时的小花已经有些意兴阑珊,随便瞟了一眼工作人员的工作牌:他姓林,是会场的一名导购,看起来比她还要年轻,也许是来兼//职赚零花钱的大学生吧。
年轻导购拿起一块墨绿色的海藻饼,低头闻了闻,放入口中:“嗯,挺特别的。”导购砸了砸嘴,转头看向小花和她的老乡。
尽管说的都是“挺特别的”几个字,但小花能够看出,这个导购眼里的神采和她假装客气的室友不一样,不是尴尬,而是……惊喜?
她以为自己看错了,却见导购放下了海藻饼,又拿起一小勺发酵鱼冻尝了尝,点了点头,似乎在思考些什么。
刚想问些什么,却见导购一言不发转身走向了邻近的摊位。老乡苦着脸自嘲道:“唉,就连工作人员都不喜欢咱们的食物。”
不到五分钟,年轻人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碟从另一个门可罗雀的摊位处拿到的酸梅酱,还有几片切碎的不知名药草。
他将酸梅酱涂抹在一块海藻饼上,又撒上药草碎作为点缀,笑着将海藻饼递回给小花:“来试试这‘酸甜海藻饼’。”
小花半信半疑地咬了一口。出乎意料的是,因为酸梅酱的甜酸和药草的清香,海藻米饼竟多了一种奇妙的层次感,去掉了原本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的腥味,却依然能把她带回海风拂面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