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主任,被迫营业(175)
王伟介绍道:“左边是厨房,右边是厕所。中间那扇看起来格外厚重的防护门,则通向卧室,只不过,卧室被我改成了实验室。”
“实验室?!”众人惊奇不已。
原来,隐姓埋名躲到小县城里的王伟,这两年来并没有放弃对瑞宜化工厂排放污水事件的调查工作。
如果说赵华枫的调查着眼于文字证据,那么王伟的深入调查,则只关注数据。
这间房子的房主是一家三口,县城土著。孩子从小县城考进了运夏市内最好的初中,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读书,夫妻两个也搬进了城里,三年内都不会搬回来。
所以,王伟轻松签下了一份三年合约,租住这间房子。
在不破坏房屋基本结构的前提之下,王伟对房子进行了改造,就变成了如今的实验室的模样。
一边躲避着瑞宜化工厂派来人的追踪,王伟一边跑去林河多处地点采集水样,又用自己的资金购置了一些实验用具,就在这座居民楼里进行化验。
田潼曦有些不放心地问道:“居民楼改造成实验室,检验的还是很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你这样做,不违法吗?”
赵华枫有些恼怒。在赵华枫的眼里,王伟是那个面对信息封锁和生命威胁,依然勇于坚守正义的英雄。田潼曦这一番问话,把王伟在赵华枫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打碎了一半。
而且,田潼曦的顾虑偏偏很有道理,赵华枫知道,自己没有理由对她发作。
王伟手指向卧室/实验室门口紧闭的防护门。
“我已经尽力了。这扇防护门,以及实验室内部四面墙加地板都垫上的吸水海绵,能够隔绝大部分的污染物质。即使有少量泄露,也不会流入居民楼下水道。没办法,要是可能的话,我也想在正规的实验室里做这些工作,可惜呀……”
“可惜什么?”众人好奇地问。
王伟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又道出了自己另一段青春往事。
两年前,事发之时,他还是林河省材料大学的一名助理教授。虽然材料大学只是一家双非二本,但好歹挂着“材料”的名头,实验室里拥有完备的实验设备、化验药剂。
王伟爆料前的许多检验工作,便是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完成的。
然而,爆料发生的第一时间,风云突变。
瑞宜化工厂这样的单位在地方上一手遮天,岂能容忍一个小小的助教挑战他们的权威?
黑白通吃的他们,最明白用什么手段对付王伟这样的人,可以给他下最强、最猛的眼药——那就是从工作单位方面给他施压。
材料大学的领导是一群软骨头,不愿得罪瑞宜化工厂这一影响力颇大的本地企业。
王伟爆料的第二天,学校领导就约谈了他,想让他停止继续发布前期检验报告,平息事态。王伟表面上答应,暗地里却推诿不做。
等到化工厂来函“问候”,材料大学领导更是想都不想,连查证工作都没做,便急不可耐地将王伟开除。
彼时,王伟虽然只是个助理教授,没有带硕博研究生的资格,却受到学生爱戴。
他是个讲师,在材料学院教两门材料专业的选修课——一是“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第二是“材料与环境卫生”。
愿意选这两门课程的学生,都对可持续发展的课题感兴趣。故而,事发后,有不少同学认为王老师做的是正义之举,在王伟被开除后,这些学生于校内组织了抗//议行动。
是能惹得瑞宜化工厂不高兴的“刺头”,还是在学生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老师,这种人,也是校领导最为忌惮的。
学生自发组织的抗//议,可把材料大学的领导急坏了。他们通过各班辅导员威胁学生:再敢在校园非法聚集,像王伟一样做开除处理!
对付王伟,可以以工作相要挟,找他的工作单位;对付学生,则可以以前途相威胁,顺便找他们的家长说理。
此外,材料大学还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从支持王伟的学生群体中找出几个心思没那么坚定的,鼓励他们相互举报。
只一个星期,材料大学里反对的声浪就平息了下来。再热血的学生,在面对学校的开除威胁、家长的重重压力时,也很难做到像王伟老师那样忘我、无私。
听到这里,赵华枫犹豫了好一会儿,问出了她一直想问的一个问题:“王老师,那您这两年来有发现新的证据吗?”
之所以一直犹豫着不敢问,是因为赵华枫知道,王伟在这件事上牺牲太大了。
丢了工作,还受到人身威胁,被迫隐姓埋名。如果这样的牺牲,都没能换来实验调查中的进展,找到新的证据,那自己这一问,不是容易刺激到王伟吗?
王伟笑了。他让孩子们站远了些,这才打开通向卧室/实验室的防护门。
“你们还都是孩子,没有做好防护措施。还是别跟我进去了。”见孩子们凑上去,眼看就要探头进去张望了,王伟拦住了她们,从身后再次把门关上。
不过,仅仅通过防护门打开的那一瞬间,四个女生都能看到,房间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瓶瓶罐罐,还有一些看起来很高级的仪器。
她们都不知道大学里的实验室长什么样,但显而易见的是,防护门后的那个世界,比三中的化学、生物实验室都要高级很多。
第144章
四人挤在客厅里只有两个位置的沙发上,心情焦急又激动。她们先是听见王伟在房间里操作电脑的声音,没过多久,他手里拿着一只U盘出来,插在了客厅的笔记本电脑上。
U盘里装着许多Excel文件,还有一些地图文档——这些不仅是数据文件,也是王伟这两年来的坚持。
王伟打开其中一份地图文档,上面画着运夏市的母亲河——林河。
靳文蕾一眼就认出了这片区域——运夏市郊的致青山。靳文蕾的爷爷奶奶生前就住在致青山脚下。
小时候的靳文蕾,在致青山下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
地图上,林河两岸还标了各种颜色的小点,王伟解释说,这是他进行采样的地点。
每在地图软件中点开一个小点,都能链接到一份单独的Excel文档,里面记录着详细的测量数据。
致青山位于瑞宜化工厂所在河段下游七公里处,王伟指着表格中的数据,语气沉重:“这个采样点处的多氟烷基物质浓度,最高时达到了每毫升13纳克,平均值也有8纳克左右。按照米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结论,多氟烷基物质在水中的浓度一旦超过每毫升2纳克,就会对身体情况较为敏感的人群,比如老人、孩子造成一定危害。”
多什么福?玩什么机?纳克和克又是什么关系?
尽管王伟已经在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了,还是听得众人一头雾水。除开提早“预习”过的赵华枫,剩下三人唯一知道的就是一毫升液体的量是多少,但对王伟提到的浓度和物质都毫无概念。
说起自己的研究,王伟已经激动到管不了在场的听众听不听得懂了。他继续向众人介绍道:“接下来你们再看这张地图——”
他点开另一张地图,瑞宜化工厂的位置赫然在目。
搜集了不少有关瑞宜化工厂的资料,眼尖的赵华枫立马认了出来。
这张地图上也用彩色的小点标出了王伟的水样采集点,有的小点在化工厂上游,更多的在下游。点开这张地图上的采样点时,王伟显得激动异常,手心都冒出汗来,不自觉地将潮湿的手掌在裤子上摩擦。
“他出了好多汗啊……”田潼曦小声咕哝着。靳文蕾听见了,只微微点了点头,没有回话。
“你们……你们先看,上游的这几个采样点,多氟烷基物质浓度都远低于每毫升2纳克,低于对人体有害的临界点。甚至,你们看,在这个采样点,多氟烷基物质少到检测不出来。那么,致青山附近河流里如此之高的多氟烷基物质浓度,是哪里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但王伟似乎执意要让她们亲口回答,才能让这番互动变得更有互动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