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班主任,被迫营业(130)
高松然假装没有在意她的反应,继续说:“你平时在班上画黑板报也广受好评。以后打算走美术这条路吗?”
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知道,郑子叶肯定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郑家父母虽是比较开明的一类,却还是希望孩子走较为传统的升学道路。
无奈,小升初时,两口子就发现女儿文化成绩实在不怎么能打。光靠文化课,上个普通高中没问题,但想冲一冲重点高中,那就是天方夜谭了,更别提运夏市排名前二的三中了。
抱着试一试的念头,郑妈妈给孩子报了绘画班。
没学过画画的郑子叶,却在绘画班如鱼得水。才学了一年半,特长分就达到了三中艺术特长生的录取分数线。
初三那年,别的艺术生还要辛辛苦苦一边跑画室,一边准备中考。
早早通过艺术生考试的郑子叶,则暂时放下画笔,被父母一个补习班接着另一个补习班拖来拽去,补文化课。
进入高中后,父母对她的学习催得没有那么紧了,但无论是家长会上,还是平时的交流中,高松然都能听出郑爸爸对女儿学业的担心。
美术,在郑爸爸看来,只是调节学习生活的一种方式、用来加分的捷径,却非一条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
果然,郑子叶撇撇嘴,不无遗憾地说:“我倒是有走美术这条路的想法,就怕爸妈不同意。就我这成绩,考进普通大学,学一个不喜欢的专业,也根本学不进去。到时候,拿着平均绩点2.7的成绩单去招聘会,人家都拿我当笑话看。”
郑爸爸在消防队,经常去各大院校做消防知识培训;郑妈妈则在一所大专院校干行政工作,平时接触高校环境比较多,从小就给女儿灌输绩点、招聘会等信息。
“你的绘画才能,不走这条路有点浪费啊。”
高松然随口一夸,郑子叶就好像找到了知音,眼里满溢着兴奋的光芒:“就是嘛,明明是他们把我带进绘画班的,现在反倒怪我整天只喜欢画画,不喜欢学习。不讲理!”
郑子叶模仿起了郑妈妈的口吻:“画画有什么用?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很多人都用电脑自动生成图片了。你吭哧吭哧,两三个小时画出一张底稿,再花两三个小时上色,人家两三分钟就生成一幅画,比你的精致,还比你的便宜。孩子,听妈一句,画画没前途的。”
高松然认为,郑妈妈的想法也并非杞人忧天。
各行各业都有风险。比如老师这个职业,看似不可替代,但在网络时代,学生可能懒得排队等老师答疑,或者因为社恐,不愿和老师当面交流,转而在网上搜自己不会的题——网友的解析有时候比老师还详细,还能提供多种解题思路。
既然各种在线题库、提问平台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老师答疑解惑的作用,那么,老师也要与时俱进,在网络暂时无法替代的角色上多花功夫。
看郑子叶小大人的样子模仿着妈妈,高松然莞尔一笑:“你妈妈说的不能算错。”
郑子叶的脸立马拉了下来。好吧,连高老师也要阻止自己了,前面铺垫了一通,只是为了心平气和地劝退啊!
“我对绘画行业并不了解,但斗胆说一句,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绘画或者任何一个看似可以被轻易替代的行业,都是一种挑战。做好了应对风险的准备,它也能成为你独特的机遇。”
“什么机遇?”郑子叶没有刚才那么兴奋。
“如果我能轻易回答你,我也不会坐在教室里教书了。这个行业你比我熟悉,我不想越俎代庖,只想鼓励你去追梦,坚定你的信念。同时,在你对估计前路过于乐观的时候,及时拉你一把,让你回到正确的轨道。”第二节晚自习课开始,郑子叶回到座位。被邵老师骂了一通,她和范高谦都老实了许多,不敢再传纸条了。
此前,老妈每次说起绘画工作的可替代性,郑子叶都被驳斥得哑口无言。
和高松然聊了一会儿,虽然没有直接解答郑子叶对未来的疑虑,但却促使她去主动思考:什么样的工作既和兴趣有关,又不会轻易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无情淹没。
一个高一学生,自然不可能一晚上就把如此深刻的问题想明白。点了郑子叶一下,但系统并没有即刻传来“摆脱迷惘”的提示,高松然丝毫没有意外。
倒是第二天,班里另一个早早被高松然开过天眼的学生,先于郑子叶摆脱了迷茫。
而且,还在校内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
第107章
最新一期的三中校报,刊载了一篇长篇系列调查报告。标题借鉴了晚清时期一部笔记小说的名字——
《当代体育生选拔之怪现状》。
作者是高一10班赵华枫。
尽管社团宗旨引用了名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但说到底,报社只是个学生社团。
社团偶尔也会产出一些佳作,但题材多为影评、书评;要么就是逢迎拍马,从校园里的一件小事,升华到某某老师多么辛苦、某某学生多么乐于助人,“我们要向他们学习”云云。
三中报社每月发刊一次。有时候稿件不足,为了凑齐版面,社员还会刊发一些笑话段子,甚至承担寻物启事、表白墙的功能。
到了冬天,高考迫近,高三的社员已经基本处于半退隐状态;过年前要期末考试,备考很忙,高二社员学业压力同样陡增。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晋加入报社的高一社员们,对报社的新鲜感也逐渐消退。
稿件供应不足,需要社长向社团内文笔最好的几个学生反复催更,让他们分享最近的阅读或者观影体验。文笔稍逊的社员,就负责上网搜索新奇段子。
办了几年报纸,报社掌握了这个规律。既然大家都忙,干脆也没必要冒着得罪社员的风险催稿了,一月刊改成“年度回顾”!
以往,为了省时间,一月刊至少一半版面都被“年度回顾”所占据。报社社员投票选出这一年来最喜欢的文章,每个社员只要写两行推荐词,就能把旧文重新刊登上去,省时省力。
爱追校刊的忠实读者,过往期刊都会自行收藏,顶多瞅两眼报社成员的推荐词;不追校刊的,本来就不爱看,就算是年度精华也不会特地购买。
在报社最低谷的时期,忽然收到来自赵华枫一篇洋洋洒洒的万言书,社长梁书婕旋即拍板:就采用这个了!
赵华枫这个新社员,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当梁书婕边看边拍案叫绝时,副社长廖翔提醒:“这位新社员的用词比较激烈,观点也有点偏激。如果就这么刊登在校报上,会不会影响不好?”
高一刚进社团时,梁书婕自己就为校刊投了不少稿子,其中不乏用词辛辣的讽刺文。只不过,梁书婕没有时间进行实地走访调查,写出的议论文取材自网络,充斥着观点的碰撞,却缺少扎实的论据。
换句话说,只有立场,缺乏真相。
赵华枫这篇的文章,逻辑严密,尤其充斥了不少看起来就很真实的匿名采访。
梁书婕在审稿过程中,情绪起伏不定。时而攥紧了拳头,为文中运动员遭到的不公待遇感到愤怒,时而拍手称奇,赞叹赵华枫遣词造句的本事。
不过,副社长廖翔的顾虑也并非没有道理。为此,梁书婕召集核心成员开了个讨论会,探讨报社该对这篇文章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拒稿、大修、小修,还是直接接受?
“新社员的文章,嬉笑怒骂不一而足,学到了用文字调动读者情绪的精髓。写得很好,我赞同刊登!”
“文里提到的‘海豚学长’,比我高两届,我入校时他高三,名字叫海什么来着?那会儿他真是励志典范,游泳游得快,学习也不差,人长得帅,家里穷,还被潜规则刷下了省队选拔资格,简直用人生亲手书写‘美强惨’的定义!赵华枫同学连海豚学长都采访到了,真的做了详实的调查啊!”
“不光文字,这篇文章从内容、观点、行文多个角度来看,都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不过,我也担心,文章直指与学校合作多年的教练,还提到省队教练骚扰未成年队员的丑闻,万一闹大了,报社不好收场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