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夫郎家的咸鱼翻身了(417)

作者:羽春 时间:2024-07-12 09:37 标签:生子 种田文 穿越时空 逆袭 市井生活 日常

  先调些闲着的府兵去挖大水池,引水试养一段时间看看。
  养鱼不用时时盯着,搭着晒些虾皮、海带、紫菜什么的。
  另外,再请人过来教他们编制渔网、渔捞,草鞋、草帽等东西。
  渔民都会编制渔网,还会修补。正经去卖,卖不上好价,挣个手工费,搭着送个帽子、草鞋,算算工时,有些人着急用的,就会买。
  再有人算算买原料的价格,考虑到做工问题,也能考虑入手成品。
  他们的连番安排,让海城彻底运转起来,走在街上的人都下意识加快了步伐。
  可跟从前的死气沉沉不一样,这一次,大家都知道这是他们的希望,他们也看得见效益,都乐在其中。
  这个新年,是在忙碌之中度过。
  如同中秋节一样,江知与联合当地衙门,再召集城内商户,筹办了一场元宵灯会。
  百姓们嘴里说着太忙了,没空去玩,但他们吃过晚饭,又默契的走出家门,往张灯结彩的街区走,去过元宵。
  又是新的一年,谢星珩跟江知与没去外面过节,还在核对海城税务。
  他俩有点小紧张,很怕一顿操作下来,反而亏损了。
  江知与说:“初期投入大,有所亏损是正常的,过阵子,这些投资都变成现钱就好了。”
  但这不是自家生意,是一个府城的税务。
  海城的税务,仅一府之力,就能以百万计算。在历史记载里,巅峰税收达到了四百多万。
  谢星珩前几年在京城户部任侍郎,据他看的资料显示,这几年的国税总额也就一千多万左右。海城的税收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他是做过生意的,也切实的去过了很多城市。
  以他的见闻,大启朝不该穷成这样。毕竟朝廷不止一个盐场,内陆还有盐池、盐矿,沿海城市比如上陵府,税务也不少。
  如此版图,一千万的税收,平摊下来,一个县城一万两,合理吗?
  把贪腐这块儿的银子捞出来,朝廷自然就富了。
  话回正题,他俩一个算户部的账,一个算盐课司的账,再仔细核算开支。
  谢星珩在城里添置了太多的岗位,又以官府的名义,投资扩大了众多街坊,另外还有建设所需、实验所需。
  这些地方,看起来就百两千两的支出,但别忘了,海城是个府城,他忙几个月,会有多少个百两千两?更别提还有后续的补充投资。有的地方,累积起来,能达万两之数。
  再有海城周边府县的扶持,尤其是同省的府县。
  从前都是海城“吸血”,如今该反哺了。
  这些地方,在投资生产之前,需要先建设。
  它们连个生产的作坊都没有几个,这块的投入很大。
  两人对着账目半个月,确认今年的最终税务还有七十多万两。
  主要原因是因为盐价没降下去,只此一项,就是庞大到难以估算的巨额财富。
  谢星珩看到这个账,认为林庚极有可能同意他的建议。
  如此建设,都还有这般财富余下,战争结束以后,各处休养生息。除了盐以外,他的商务令又会在各地继续推广执行。
  产业多元化,税收丰富化,民众幸福度提升,生产力高了,可以弥补些盐税空缺。
  时代因素,盐始终要朝廷管制,可以采取“按需购买”的原则,即使盐价降了,也不能大批采购。
  这样可以防止走私。而利益降低,风险提高,盐贩子会相应减少。
  再多发展几年,清理清理贪官污吏,大启朝的整体税收绝对会高于一千万。
  林庚现在富可敌国,他手里的盐没多少,相信他能理解其中关窍与利害。
  谢星珩敛眸沉思一番,在上报税务的折子之外,又写了一封信。
  这回是奏疏,谈一国经济。
  进入新的一年,战事接连告捷。
  宋原收到的战报里,有一封是给谢星珩的信件。
  是林庚写来的。他没说拒绝建议,但也没用深谈,只说见面详谈。
  见面的时间,在今年六月。让谢星珩携带家眷,叫上师和光一家,一同上京。
  与信件一起送来的,还有一个大活人——文京。
  他被霍叔玉的人劫走以后,在山村生活了半年多,直到有人来接他,他才得以回来海城。
  文世昌看见他,绷着的心神大松,眼泪横流不止。
  这是一个好的信号。
  战局会在六月之前彻底定下,林庚会入主京城,成为新的天下之主。


第186章 海晏河清
  战局从三月开始收尾,四月里尘埃落定。
  留任地方的官员陆续收到朝廷旨意,上任京城的人分批来朝。
  江知与跟谢星珩带着两个孩子,请上师和光一家,与大表哥宋原同行,朝着京都去。
  出发之前,他们就有信件送往丰州县,让两个爹收拾准备,交接好家中事务,他们在京城碰面。
  以后,他们会在京城安家。
  一路上,他们经过了很多府县,除却少数有攻城战的城池,余下情况都还好,破坏较小,当地已经恢复秩序,只等休养生息。
  有攻城战的城池,也在紧急建设之中。
  沿途还碰上了往各处颁发朝廷旨意的太监和钦差,有一队在驿站碰上的,江知与找他们问话,知道是各地税收下调、盐价下调的政令,打心眼里高兴。
  现在还没传来新皇登基的消息,但一条条的政令先行下发,让百姓们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平静的生活,这个行为着实拉好感。
  他们越往京城走,心里越是轻松。明君难得,仁德之君亦难得。这一步没有走错。
  他们五月出发,途经各地,见到糖厂、糖铺还在以糖水的形式布施。
  糖水是甜粥,填填肚子,补补体力。
  江知与这两年很少管糖厂的事情了,一点点交接出去,给新上任的巡厂人。
  再靠近京城一些,关于糖厂的议论、关于徐诚和他的议论就多了。
  战时的舆论战里,也包括糖厂的布施事件。
  提及这个,一方面是帮助徐诚积攒声望,一方面则是让糖厂在百姓心里占据一定地位,朝廷不好随意端了。
  最重要的是,糖厂终究是商业形式,并非朝廷的国有资产。糖厂以大厂姿态领头,各地商户就好效仿,可以大大缓解压力。
  他们的名声,随着江知与当官,越发响亮。在糖厂的长期布施援助期间,江知与在海城的官名不知何时也被人传到了外地。
  这些声音,好像是从海城传出来的,他们在海城附近听得见。又好像是从京城传出来的,他们越靠近京城,听见的议论声越浓。
  江知与在海城的官场待过,政治敏感度越发高了。
  他跟谢星珩说:“这回肯定会有许多女官来朝封官。”
  或许她们只想待在南地建设家乡,但朝中须得有女官,有足够数量的女官,以及足够位高权重的女官,才能保一方利益。
  与之相辅的,也会提拔起来一些夫郎。
  另有未婚的小哥儿、小姐儿。
  时势造英雄。
  南地广阔,又是林庚势力的大本营。那里的政局特殊。
  这些年徐诚一直在南地发展,顺应当地情况,他再拉拔些人起来,实属正常。
  江知与去京城的心情更加急切了。
  他好多年没有见过徐诚了,有许多话想跟他说,也想听听徐诚这几年的经历与见闻。
  再就是作为朋友的关心。尘埃落定,海晏河清,新皇登基,那徐诚要如何自处,以什么身份待在林庚身边呢?
  他怕出变故,希望可以陪徐诚一起面对。
  返京用了二十天,他们抵达京城时,两个爹还没到,城内有人接应,城门口候着一列列的官吏,见有官员进城,就过来问名号。
  林庚大气,这批功臣,他全赏赐了宅院,都是朝臣新旧交替的产物。
  像谢星珩跟顾慎行交好,江知与又跟苏冉交好,他们家的新宅子就在顾家那条街,中间隔着两户人家。
  距离不远,三进的宅院,内部格局很完整,带有一个大花园。
  同是三进的宅院,大小也有区别。
[返回首页]
喜欢本文可以上原创网支持作者!
用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