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青岩(173)
周祯也不瞒他,答道:“安王殿下当街打死了三个国子监的监生,眼下监生们忿忿不平,外头物议如沸,国子监、三法司衙门都被围了个水泄不通,祭酒大人和三法司的几位大人都被堵在衙门里出不来,我素日在监生中有些薄面,苦言相求,这才得以脱身,请公公即刻替我通传皇上,若是再不处理,恐怕就要出大乱子了。”
第119章 慈父之心
青岩听完周祯的话,心中不由微微一跳——
当朝文风兴盛,并非一向如此。
早年太|祖皇帝打江山时,不过是前朝地方一个六品的武将出身,因此定了国号以后,民间总有些难听的声音,后来到了潜华帝的祖父,也就是先帝与应王的父亲在位时,杀了江南三十余个在民间传扬邪说逆论的读书人,发觉此事居然与朝中官员也有牵连,这才觉得这样下去不是个法子。
太皇帝大兴文脉,命国子监在全国各地州府建立公学,每年又命饱学之士出京在各处公学讲学,积年日久,培养起了一批国子监公学出身的文人,又在朝中各处担任要职,也算是好一番经营,才得来今日稳定的朝野局面。
以安王的身份,当街打死人已经是闯了大祸,何况打死的还是监生,难怪周祯如此着急了。
周祯心知妃嫔伴驾的时候,去搅扰皇帝雅兴,恐怕要吃挂落,但却又实在不敢耽搁此事,正准备开口苦求谢内官,对方却没等他张嘴,便道:“讲学稍待片刻。”
语罢便转身进了殿去。
苗美人大约是前脚才刚到,还没来得及和潜华帝如何亲昵,正脱了斗篷递给旁边的宫女,作势要坐进潜华帝怀里,青岩没有进内殿去,只隔着纱帘瞧见他们影绰的影子,在外头低声道:“禀万岁,国子监的周祯周讲学来了,说有要事,想要面见万岁。”
潜华帝本来心情便不好,又被扰了雅兴,虽然听见通传的是他,语气也不太好,有些不耐道:“什么事?若不着急,便叫他先回去。”
青岩索性单刀直入道:“万岁,安王殿下在宫外街市上打死人了。”
潜华帝本要去揽苗美人腰肢的手,动作立即顿住了。
“你说什么?”
青岩这才把周祯的话复述了一遍,道:“奴婢听着事态要紧,这才斗胆扰了万岁雅兴,请万岁恕罪。”
潜华帝站起身来,道:“叫周祯进来。”
青岩应了声是,这才出去传了周祯,周祯明显松了口气,低声道:“今日真要多谢内官了。”
青岩笑了笑,并未回答,只领着他进了养心殿。
进殿后潜华帝才刚略略问了周祯几句,得知闻逸打死的三个人竟然是国子监的监生后,险些一口气没上来,还是苗美人在旁见他脸色不好,这才发觉皇帝似乎背过气去了,当即惊叫了一声万岁,又惹得养心殿内外乱成一团。
最后潜华帝终于缓了过来,当即便命了虎贲卫统领夏忠仁亲自去拿人,先将安王关押大理寺衙门,又吩咐了此案由三司会审,由司礼监秉笔太监郑翊督办监理,如此这么一番安排下去,天昏的时候,宫外才来了消息,说终于安抚住了那些闹事的监生,将他们劝回去了。
夜里齐皇后亲自来了一趟,却是一身素服,不着粉黛,跪在殿外脱簪待罪。
潜华帝本不想见她,但毕竟是一国皇后,又是他的结发之妻,他不能不给齐皇后这个台阶下,最后他还是出了殿门去,只是站在跪着的皇后面前,沉着脸没说话。
齐皇后见他出来了,叩了首却不起,道:“臣妾教子不严,致使逸儿闹市枉伤人命,惹出祸事,致使天家蒙羞,皇上为难,臣妾羞悔难当,愿辞后位降为庶人,以赎罪孽,恳请万岁恩许。”
潜华帝本以为皇后不过是借着脱簪待罪的由头,给闻逸求情罢了,却不想她竟然半句没提闻逸,张口便要辞去后位,大觉意外,又见齐皇后病愈后方没多久,身形消瘦,一身素衣,竟显出他从未瞧过的憔悴模样来。
潜华帝脸色晦暗不明,却终究没说出什么重话来,只是道:“你是六宫之主,一国国母,后位岂是说辞就辞的,难道是儿戏吗?你先起来。”
齐皇后却仍然匍匐不起,道:“臣妾心内不安,请圣上治罪。”
潜华帝道:“安王已经成人,他今日所作所为,纵有你昔日教养不严之过,可朕一样是他的父亲,皇后若有过,朕岂无过?他自己不听劝诫,咎由自取,惹出今日祸事,朕自会治他的罪,但若因此牵连至你,废了你的后位,只会叫天下人耻笑朕处事不明。”
“你起来吧。”
齐皇后的背脊微微一颤,但还是起了身,她似乎是想说什么,然而唇动了动,话到嘴边,还是没说出来。
潜华帝道:“儿孙自有儿孙福,若是无福,也是天意,皇后病才刚好,朕也风寒初愈,你我都不该太为了不肖子孙伤身,朕要歇了,皇后也回去吧。”
齐皇后沉默了片刻,道:“是。”
潜华帝转身回去了,祥嬷嬷扶着她下了宫门前的台阶,祥嬷嬷叹道:“娘娘怎么也不替三王爷求求情,奴婢瞧着万岁的样子,这次怕是要心狠重重惩治了啊。”
齐皇后怔了片刻,才道:“本宫求了,难道就有用吗?”
祥嬷嬷道:“三王爷毕竟也是皇上的孩子,娘娘亲口求了,未必就没有用,娘娘如今处境本就不好,若是三王爷也有个什么差池,娘娘……”
说着却没再继续下去,只长长叹了一声。
*
齐皇后毕竟是齐皇后,只就脱簪这一出戏码来说,青岩不得不承认,她仍是绝顶聪明,当断立断的。
不过一夜过去,皇后脱簪请辞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传出了宫去。
大朝上便有朝臣上奏称齐后端庄贤惠,安王一人之过,不应祸及生母,况且皇后已经主动认错,脱簪请罪,皇帝不应将此事追究至齐后与太子身上,后位更是绝不能轻动的。
众臣纷纷附和,此事又传到民间去,也算平了一部分民愤。
很快三司开审,几个负责的官员看着旁边那位宫里派出来督办的郑秉笔,都心知肚明,这案子虽是三司会审,闹出这么大阵仗,但却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罢了,毕竟犯了事的是皇子、当朝的亲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种话,听听也就罢了,谁要是真的信了,那说明脑子多少有点问题。
最后判罚安王倒是赔了那三个监生家中不少财帛,又对其妻女施以重恤,以示安抚,但对安王自己,只是罚了庭杖八十——
这案子拖到最后判罚安王,足足过了大半个月,又有宫里皇后脱簪一事,因此民间非议已经平息了许多,打八十庭杖,若是放在事发当日,也许不足以平民愤,然而拖了这么久以后,那些刺儿头的监生私下里也已经被收买的收买、打点的打点,倒也没人再站出来说什么不是了。
八十庭杖,听着厉害,然而春凳上趴着的可是个王爷,行刑的衙吏心中门儿清,当然是不敢下重手的。
最后那位郑秉笔回宫交差时,潜华帝对这结果也没多说什么,瞧着应当是满意的,只是问他道:“此事事起缘由究竟是什么,安王为何命人无故殴打那三个监生?”
郑秉笔年已过五十,说话有些慢,但言语间却很有条理,道:“回皇上的话,堂审时因顾虑着天家声誉,奴婢与几位大人都并未细究此案起因,后来奴婢私底下使人去查了,据当时在场之人说,是几个监生在街上谈论起万岁晋封修平侯一事,有人说国舅爷也是一道在罕沙草原立下军功的,皇上为何却不晋封他?定是靖安侯有不是之处。”
“又有人说齐家是外戚,圣上器重太子、珍爱皇后娘娘,国舅爷这才得以领兵,其实并无真才实学,在罕沙草原立下汗马功劳的也是七王爷和修平侯,国舅爷并无实功,万岁不晋封他,是情理之中。”
“当时安王殿下经过,恰好听见这话,便与那几命监生起了些口角,说……说……”
潜华帝沉了脸,道:“他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