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乱世搞基建[穿书](356)
顾念也跟着叹了口气,生命有时候实在是太脆弱了。
赵阿婆又喝了口水,感慨良多,“我以前也遇到过好几次这样的事情,日子不足的孩子,身体弱,总是发凉,一个不小心就冻死了。”
等一下,发凉?顾念突然想起当年表姐前几年生孩子的时候就是早产,当时他陪妈妈去医院探望表姐的时候,还是隔着玻璃才看到保温箱里的孩子一眼。
据说早产儿放到保温箱里,一是可以模拟母体环境提供舒适的温度让婴儿继续成长,另外,也可以监控婴儿身体的各项指标,及时发现各种问题。
监控各项指标的仪器可能一时搞不定,但单独弄个保温箱难度倒是不大的,一方面至少可以保证温度,避免赵阿婆说的这种‘冻死’的现象,另外一方面,里面也算是个小小的隔离空间,早产儿身体虚,抵抗力肯定也相对较弱,如果与外界环境隔离开,也就尽可能的避免了接触各种细菌与感染疾病的可能。
热源的话,最简单的应该就是热水,再加一个温度计监控温度应该就可以了。
温度计也不难,到时候用酒精和玻璃管做个初阶的,标刻插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的位置,然后再进行一百等分就可以。
顾念脑子里天马行空的跑了一圈,基本就已经把保温箱的雏形想好了。
不过,做出来再普及也需要时间,顾念默默抿了抿嘴唇,眼下结合环境,最简单的方法其实就是借助北地特有的东西,土炕。
“阿婆,既然你说那些孩子很容易失温冻死,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帮它们注意保温,比如在藤筐四周和底部垫好软和的被褥,然后放在火炕这样比较温暖的地方,既能挡风又容易保暖。”
赵阿婆怔了怔,随后一拍膝盖,“小郎君说得这方法倒也也简单,回头我跟她们说说,再遇到这样的孩子,可以试试。”
见时辰还早,赵阿婆便回屋取了针线,打算借着太阳给孙女补补破了的衣服。
她今日为了做产钳的培训,已经在太阳底下坐了许久,这会儿脑门上全是汗珠,衣领也被汗水浸湿了。
顾念有些愧疚,“阿婆,我帮你买点灯油,回屋子里缝吧,里面凉快些。”
“浪费那个钱做什么?”阿婆嗔怪地看了顾念一眼,抹了把额头上的汗水,硬生生的否认,“我根本不热。”
顾念:……
顾念给吴鸣使了个眼色,两人便走出了院子。顾念打算‘先斩后奏’,先买了灯油再说。
“我跟你打赌,以赵阿婆这种拧脾气,你买了她也照样舍不得用,肯定会留到晚上迫不得已的时候再用。再说了,你能帮她买多少灯油?今天能用,明天能用,下月呢,明年呢?”吴鸣边说边在路边折了截柳枝,打算削下截树皮做哨子玩儿。
顾念不禁顿住了脚步,吴鸣说得对,买灯油只能眼前救急,解决不了赵阿婆遇到的根本问题。况且,除了赵阿婆之外,整个赵家村,整个北地,还有无数人都在面对着跟赵阿婆一样的状况。
有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用豆油做燃料?应该能帮农户们省些钱,但很可能还是遇到现在的状况,大家依旧把灯油留到晚上必要的时候再用,白天的问题依旧无法解决。
有没有不需要用油的灯?
电石灯?
且不说电石的产量问题,只要能选择点亮的时间,估计也会跟油灯一样,被留到晚上。
那就得利用太阳才行。
其实加玻璃窗的话就能改善这个问题,但北地这些房屋当初没加窗户,就是为了省钱,房屋改建加上玻璃窗的费用,花销又太大了。
等等,顾念脑子里突然闪过样东西,他想到什么灯可以用了!
作者有话说:
顾念:要有光!
备注:1、吴煜(1130-1208),南宋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他是世界“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创始人,因其排行老三,后人敬称“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惊蕈”种菇法,传之于世。
2、惊蕈术:使用时必须选择外界环境条件,主要是气温在15℃左右,菇木和林地干湿适宜,菇木菌丝发育良好这三个条件。缺少香菇生长的任何外界条件,欲通过惊蕈而出菇是不可能的。另外,其实后世的菇民都是用软木、草鞋等比较‘温柔’的工具惊蕈的。一般以双手持工具同时向菇木拍击,要求既有所震动,又不伤树皮。
3、宋嘉定元年,在龙泉人何澹所著的《龙泉县志》中,记叙了香菇砍花法栽培的185个字。800年前,留下这185个字可谓无价之宝。它叙述了香菇栽培从择时、选场、选树、砍花、采菇到烘干的整个栽培与加工过程。
第190章
“小心!”吴鸣急忙伸手拽住顾念。
赵家村的土路紧挨着河滩,只是比河滩高出了半截,路边茂密的春草和河里的芦苇混在一处,模糊了土路的边界,顾念被吴鸣拽了下,回过神,才发现自己差点一脚踩空掉到河里。
“想得太入神了。”顾念局促地弯了弯唇角,解释了句。
“你们这些人也真是的,多大了还不能好好走路?有事就不能等回去了,坐下来再安安稳稳的慢慢想?”吴鸣‘嫌弃‘的把他推到里边,自己换过去走在外侧靠河沿的位置上。
顾念怔了怔,一时没有想明白,吴鸣这句话里的‘你’应该是指自己,但那个‘们’连带着骂的是谁?除了自己,还有谁不好好走路总是在想事情?
“才说了一句,怎么又走神?”吴鸣无语的曲肘撞了撞他的胳膊。
顾念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下意识地又去想了。”
吴鸣:……
得,没救了。
两人买了灯油拎回去,赵阿婆果然死活不肯用。
半含着柳皮哨的吴鸣不禁瞥了顾念一眼,你看,我就说吧?
顾念轻叹口气,从腰间的笔袋里摸出纸笔,趴在旁边的木桩上飞快地勾勒起来。吴鸣见他四肢蜷缩的窝在木桩边画,觉得实在难受,就进屋将他们屋内的那张杂木桌拎了出来。
将纸笔转移到桌子上,把木桩改作凳子,顾念立刻舒服了许多。
“这是什么?”吴鸣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眼,发现纸上画着几样形状各不相同的东西,有的上面半圆,下面细长如柱,有的像没把的执壶,有的则看起来干脆就是块瓦片。
“灯。”顾念用炭笔在旁边写了个大大的字。
“灯?”吴鸣看着那些东西愣住了,“谁家的油灯长这样啊?”
“是灯,但不是油灯。”顾念朝吴鸣挑了挑眉。
这东西,是他从‘水瓶灯’里找到的灵感。
以前他曾经陪着妈妈参加过许多慈善募捐晚宴,也看过不少募捐活动的总结报告。其中有份针对改善贫困地区生活环境的报告里就提到过一种简易的‘水瓶灯’。
材料和制作方法都极其常见和简单,一个矿泉水瓶,装满水,加点漂白剂防止生水藻,拧上瓶盖,‘水瓶灯’就做好了。
然后将这种‘灯’安置在房顶上,上半截露在房顶上方,下半截露在屋内,就能取代电灯,在白天照亮那些贫困地区的房间。
原理也特别简单,利用透明的瓶身和里面的水将直射的阳光变成散射,成为照亮房间的光源。根据基金会当初给出的测算对比数据,一个容量一升的水瓶灯可以提供的亮度,大致相当于55瓦左右的电灯。
利用类似原理的,还有那些在屋顶安装玻璃球,给地下室送太阳光的装置。
矿泉水瓶在这个时代暂时就不用想了,玻璃瓶倒是还可以考虑,按照他们现在能做出来的琉璃的通透程度,效果应该只会比矿泉水瓶更好。
另外,顾念也想到了将两者合二为一的方式,直接做个类似水瓶状的玻璃柱,上端模仿水瓶的半球状弧面,应该也能达到近似的效果。
至于原本是瓦片屋顶的,则可以直接考虑将其中几片瓦片换成全透明的玻璃瓦。类似的东西在古代的许多豪富宅邸其实本来就有,一般叫做明瓦,通常是用半透明的贝壳做的,有些放置在屋顶,有些则嵌在窗户上代替窗纸,总之殊途同归,就是用来提高采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