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巫(48)
“赵平都。”杨泉躬着身子回道。
姬昊一拍脑袋:“对,叫赵平都,原是武威军大都督帐下裨将。此人在武威军多年,驻军阳关,对西戎一带极为熟悉。朕打算调拨一万兵力交给赵平都,任命他为南平关大都督,自南平关至武威城一线皆由赵平都驻守。调回顾松亭父子继续驻军碧水关。碧水关乃我大周西北第一关,至关重要,关城必有重兵把守,朕方心安。”
甄世尧想了想,说道:“顾都督父子立下战功,西北一带未有不知顾都督者。赵平都又得顾松亭举荐,心中必定感激眼下顾松亭手握重兵……西北幅员辽阔,地势广袤……”
不需甄世尧多言语什么,姬昊便明白他的意思:“你担心顾松亭拥兵自重,成为下一个门阀。”
甄世尧拱手道:“不可不防。”
姬昊笑的意味深长:“大司马,你和顾松亭可是亲家呀!”
甄世尧忙道:“家国大事为重,便是姻亲又如何。”
姬昊瞥了他一眼,道:“朕调拨一万军交予赵平都,大司马再举荐个人选任监军吧。”
甄世尧忙拜道:“臣必不辜负陛下信任。”
一直在旁听的大皇子姬元煦闻言忙起身,道:“父皇,儿臣愿为父皇分忧,随军去西北,替父皇验验那边关将军的忠奸!”
姬昊诧异的看着眼前不足十四岁的少年,道:“西北苦寒之地,你能去得?”
“能!别人都能去得,儿臣自然也能去得!”
姬昊笑道:“不愧是我姬氏皇族的好儿孙!不过你还要学习功课,你若要去西北,便代朕慰军,待到秋日便回来吧。”
姬元煦一听眼睛登时亮了:“多谢父皇!”
第42章
燥热的风一吹,转眼便到了七月,暑期正盛。
姬元煦在大军护送下抵达了碧水关,代朝廷慰问碧水关军士,在关城逗留几日便启程往南平关去了。
此时的南平关尚由顾兰西率军镇守,赵平都则率本部兵马留守阳关。
听说朝廷派了皇子来边关,赵平都早早便在城门迎候。他听顾兰西说过,前来犒军的是当今陛下皇长子,是陛下和傅皇后所生。早些年在国都的时候,赵平都是见过傅皇后的。
乍一看到姬元煦,本来模糊的面孔便又变得真切起来。姬元煦的眉眼很像当今陛下,秀挺的鼻子却有几分傅皇后的神韵。虽未及而立,但行走坐卧,言谈举止无一不贵气十足。大周当今的皇长子殿下,这是自幼长在黄金窝里才有的尊贵气度。而他的小殿下,大周隐太子的嫡长子,本就该像眼前这位一样……
“见了大皇子殿下还不速速行礼!”内侍低斥一句。
察觉到自己失神,赵平都当即收起纷乱的思绪,纳首拜倒:“臣赵平都见过大皇子殿下。”
姬元煦虚扶一把,笑道:“赵将军快快请起。哦不,很快便要称呼你为赵都督了。”
他抬抬手,便有随行内侍递来圣旨。姬元煦宣读完旨意,对赵平都道:“父皇对赵都督大加赞誉,这一万军士俱都交给赵都督调度,萧监军会从旁协助赵都督的。赵都督可万万不要辜负父皇倚重,定要为大周守好南平关呀!”
赵平都忙拜道:“臣赵平都甘愿为陛下肝脑涂地。只要有臣一口气在,必定为陛下守好大周国门!”
这话他说的真心实意,不仅仅是为陛下,为大周,更是为了隐太子心中那未及实现的,强盛大周的宏愿。
姬元煦笑眯眯的看着赵平都,道:“我在碧水关的时候听闻西北有位巾帼小英雄,后来得知这小英雄竟是赵都督的长女。果然将门无虎女,赵都督教女有方,救下流亡之百姓,实乃大功一件。”
赵平都脸颊微红:“小女不过逞一时之勇,当不得殿下如此夸赞。”
“赵都督不必妄自菲薄。此事我已向父皇禀明,也要叫国都那些王公权贵们知晓,我大周尚有不输男儿志气之女子,他们又是哪来的脸,整日沉醉靡靡之音,没有丁点儿报国之心!”
赵平都悄悄看了眼姬元煦,他比小殿下要小一岁,脸颊稚气未脱。但说这话时却是一脸肃然,眸中掩饰不住痛恨。想来国都之境况也未必见得好到哪儿去。
赵平都一时不敢接话,气氛陡然变得严肃起来。
萧裕这时站出来拱手道:“殿下,外面日头毒,还请殿下移步军帐,下官这就吩咐手下给殿下煮碗避暑的汤羹来……”
“是是是。”赵平都也忙反应过来:“西北的太阳毒,殿下万金之躯,仔细中暑。”
姬元煦觑起眼睛望了望天,刺眼的太阳光将远处的天际照的发白,他才在外头站了一会儿,便觉背上被炙烤的火辣辣的。
“避暑汤倒不必了,将士们平日喝什么便给我拿一碗吧。”
萧裕忙道:“万万不可,那野草煮的水岂是殿下喝的!”
姬元煦瞥了眼萧裕:“将士们都能喝,我有何喝不得?怎么,萧监军若觉得西北苦寒,我便向父皇陈明,换个人便是了。”
萧裕面皮一紧:“下官不是这个意思,下官是担心殿下一路劳顿,恐殿下身体不适。”
“我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不劳萧监军费心了。今日暂且在阳关歇脚,明日一早启程去南平关。”
萧裕又道:“殿下,西戎正乱着,我大周才打下南平关,边境尚不安稳。殿下万不可冒险前往。不如派人将顾将军传至阳关拜见殿下。”
“我此行是奉父皇旨意来边关犒军,却不是来摆皇子殿下的谱的!”姬元煦斥道:“南平关正在紧要之时,主将岂能轻易离开!萧监军若怕死,干脆就留在阳关吧。”说完头也不回的进了军帐。
赵平都暗暗打量萧裕,见他脸色不太好看。当下便明白朝廷派这位萧监军来的用意了,名为监军,实则不过是不信任自己罢了。说白了,他这个南平关都督也只是徒有其名,这一万军表面是自己的部下,真正的掌权者恐怕是萧裕。
而从适才的情况来看,皇长子殿下不喜欢萧裕。
赵平都暗暗留了个心眼儿,琢磨着如何打听打听萧裕的来路。
……
姬元煦这一路走下来,沿途任命官员,巡查边关六城防务,耗时不短。他离开国都时,朝廷已下发旨意到各地,安排流民回乡。各地官府都长长的松了口气。实在是流民太多,各地吞不下这么多百姓。何况百姓都有乡情,若能回乡,谁愿意在外漂泊流浪。这圣旨一下,西北流民早早便启程回乡了。
沿途均由各地官府开仓放粮,虽不能饱腹,但好在能吃上粮,不至于饿死在半途。
这一次迁移朝廷花了不少银子,姬昊心疼的紧。可西北不能沦为空城,西北广袤的土地还需要百姓耕种,国都的粮仓、国库的税收都需要西北。这么一想,姬昊总算好受一些。
而流民的归来,也让原本萧瑟的西北六城变得热闹起来。虽不及往日七分,但总算有了人气。
武威城存活下来的百姓大多都在大月山避难,这次流民迁移对他们倒没什么影响。甚至武威城尚无城守的那段日子,百姓们循着大月山上的生存方式,竟也有条不紊的将武威城各处收拾的齐齐整整。
姬元煦和新城守入城的那天全都是一脸懵逼,比起其他五城乱成一锅粥的境况来,武威城好似完全没受到影响。很难让人想象武威城是最先受到侵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座城。
新城守名叫孟怀安,出身不高,不然也不会被分配到边关小城做城守了。不过他学识不错,又有抱负,姬元煦对他倒是颇为赏识。
孟怀安对武威城发生的一切都很好奇,姬元煦去阳关犒军后,他便在街上闲逛两日,观察着百姓。发现这些百姓都有明确的分工,每一项事务都有专门的人带队去做。而且也不难发现,所有的百姓都以住在城西的赵家人为主。
赵家他知道,陛下新任命的南平关大都督便是赵家的男主人。听百姓们说,赵家的大公子也是个极聪慧之人,还有赵家聘的先生。都是因为先生运筹帷幄,百姓们才能活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