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总统系统,不满意?(235)
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
这句话一出,不仅是奥斯蒙德,就连霍夫曼和波拉克脸上都出现了鲜明的愕然。
虽然哥伦比亚的本意肯定是奥斯蒙德成为导演,才会给他百分之五的分账,如果他只是做联合制片人,拿到的分成肯定有所削减。
但...
四个人心中诡异地同时升起了同一个念头——可口可乐,到底是圈外人,一个被媒体吹捧出的“绝不亏损”的名号,哪里值得上百分之五的收益分账。
不过,话也不能这么讲。
哥伦比亚之所以愿意在电影拍摄之前,就分给奥斯蒙德一笔票房分账,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们认为《窈窕淑男》是一部受众较少的文艺片,赚不了太多的钱,或者说,极有可能会令哥伦比亚亏损。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窈窕淑男》这部电影虽然没有任何大场面镜头以及特效,却耗费了2100万美元的成本(奥斯蒙德很难对如此高昂的投资金额做出任何评价,只能说,每一个不清楚业内行情的冤大头都免不了在收购制片厂初期被狠狠宰上一笔),电影上映首周,仅仅拿到了554万美元的票房成绩。
所有人都以为《窈窕淑男》是一部亏本大作,却没能想到,这部电影像《E.T.》一样,后劲十足,首周票房仅占总票房的3.1%,连续放映31周以后,它总计收获了1.77亿的全球票房。
所以,按照过往经验判断,哥伦比亚将《窈窕淑男》当成了一部注定会亏损的电影,5%的收益分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
然而,如果发展情况与《艺术修养》一致,那么奥斯蒙德就可以通过分账获得至少300万美元的收益,相当于白捡了300。
这买卖谁不干谁是傻子。
不过,奥斯蒙德并没有当场同意。
现在看来,虽然奥斯蒙德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可口可乐像中了邪一样,铁了心地要他参与电影拍摄。但他完全可以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谋求更多的利益。毕竟,现在是《窈窕淑男》剧组有求于他。
奥斯蒙德点了点头,示意自己会认真考虑霍夫曼和查理斯的提议。
双方暂时达成一致,各回各家,等待对方的电话或者邀约。
两天以后,查理斯再次用电话联系CAA,他声称自己已经与哥伦比亚高层协商,由于奥斯蒙德不会担任导演,而是仅仅担任联合制片人,哥伦比亚决定为他开出一百万的工资,同时,收益分账下降至3%。
奥斯蒙德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只是微笑着回答:“我知道了。”
一个星期以后,查理斯再次打来电话,哥伦比亚声称,可以将工资提高至150万,收益分账重新提升至5%,但相应的,奥斯蒙德不能只挂个名,也得给《窈窕淑男》提一些建议,抽时间“经常”到剧组看看。
合理。
奥斯蒙德轻笑一声,装作终于结束了漫长的思考,同意了哥伦比亚的邀请。
挂掉电话,迈克尔·奥维茨忍不住啧啧称奇,感慨媒体为奥斯蒙德树立的“绝不会亏本”的人设居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他和哥伦比亚的CEO关系不错,从他那里得知了更多不为人知的内部消息:“我听说,是可口可乐的新任股东,华尔街的一家风投公司,强烈建议由你接手一部电影。但哥伦比亚实际上并不想让你负责他们最为看好的电影《甘地传》,于是退而求次向母公司说明,可以让你负责《窈窕淑男》。”
奥斯蒙德托着下巴:“《甘地传》倒是很不错。”
《甘地传》是1983年奥斯卡评选出的最佳影片,投资金额数量惊人,仅群演就有40万人。可惜,票房成绩并不理想,全球票房仅有五千万,扑得不能再扑,给哥伦比亚带来了巨大的亏损。
而且,哥伦比亚不想让他负责《甘地传》只是一部分原因,《甘地传》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开机,就算奥斯蒙德想插手也不可能半路接手这样一部史诗级别的,极其耗费精力的电影。
“不过,风投公司也可以给可口可乐提建议吗?”
奥斯蒙德倒是并不意外风投公司会看好自己,毕竟他们大多来自华尔街,对好莱坞的实际状况并不理解,很容易相信媒体的片面之词。
他反而觉得风投公司作为股东为可口可乐提出建议很是奇怪,在他的印象中,风投公司的工作就是买入股份、抛出股份,投资、融资。
很少听说,风投公司还会给可口可乐这样大体量的公司提供建议。
“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
迈克尔·奥维茨回答了一句,他对风投公司并不感兴趣,现在,他的关注点完完全全地放在了如何赚更多的钱,以及《E.T.》上。
《E.T.》上映以后的第二周、第三周,都稳坐在北美票房冠军的座椅上,引起了持续的讨论和关注。
伴随着迈克尔·杰克逊为《E.T.》编写的同名专辑发布,《E.T.》的国民关注度在一时之间攀升至了顶峰,大街小巷中,所有人都在讨论着《E.T.》,讨论着片中丑萌丑萌的外星人,巧克力,以及经典的“空中自行车”镜头。
雅达利没能从《忠犬八公》的联名游戏上获得什么利润,便将目光瞄准了《E.T.》,他们再次找上奥斯蒙德寻求合作,却被奥斯蒙德以“不希望看到市场上出现太多的《E.T.》周边,消耗人们的耐心和《E.T.》的人气”为由拒绝了。
然而,他转头就联系了任天堂,与老任约定了时间面谈。
另一方面,则将与孩之宝联动制作的E.T.塑料玩具、毛绒玩具,甚至塑料外星飞船玩具推上了市场。
与纸业公司谈判制作的海报、与法米娜再一次合作推出的联动狗粮,甚至与找上门的童装公司协商制作的E.T.联名服装,麦当劳推出的联名汉堡...全部都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各种“E.T.”宛如刚刚经历了大爆炸一般,满满当当地挤进了美国人民的生活。
就连美国航空NASA都推出了由E.T.作为代言人的科普书籍与视频。
雅达利:...
其实你可以直说你不希望再和我们合作的。
层出不穷的周边不仅仅是因为奥斯蒙德想要借着《E.T.》热度无休止地大赚一笔,也是因为,如果他不抓紧售卖周边,出售版权,市面上也会出现一大批各式各样的盗版侵占市场。
这一点在《总统的金融修养》中有所提及,在《E.T.》爆火之后,市面上不仅出现了面向孩子们的产品,还出现了印有E.T.印花的盗版内裤和E.T.形状的性.玩具。
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秉持着不赚白不赚的原则,奥斯蒙德和CAA在短时间内联络了大量生产儿童商品的厂商,试图进一步挤压盗版商的生存空间。
短短三个星期的时间,孩之宝推出的一系列玩具的销量额就已经追上了《E.T.》的首周票房。
可以预见,《E.T.》的周边售卖收益极有可能在未来破亿。
然而,火爆的热度带来的不仅仅是好消息。
电影上映不久以后,《洛杉矶周报》就刊登了一篇文章,声称:“《E.T.》是一部抄袭作品。”
第154章 任天堂
《洛杉矶周报》声称, 印度导演萨耶吉特·雷联系了报社,向他们提供了一部并未上映的电影《外星人》。
萨耶吉特·雷伊向报社提供了许多信息,《外星人》的制作时间远早于《E.T.》, 他在1967年就已经创作出了剧本,故事内容与《E.T.》有多处雷同。
《外星人》的剧本讲述的是一个外星人通过梦与小男孩建立了联系, 两人联手对村民进行了多次恶作剧,并且成为了关系密切的好友。
虽然电影没能上映,雷伊的剧本却在美国流传甚广。
对此,斯皮尔伯格也做出了回应, 他坚称雷伊的剧本流传时,他还在读高中,没有看过雷伊的剧本。
但斯皮尔伯格的说辞又牵扯出一些辛秘,记者调查以后,找到了斯皮尔伯格留在学校的记录。
斯皮尔伯格谎报年龄在好莱坞不是秘密, 去年《洛杉矶时报》就刊登过一片文章, 斯皮尔伯格并非生于1947年,而是1946年生人。
现在, 记者发现, 1965年时,斯皮尔伯格已经从学校毕业, 1969年他开始在好莱坞工作,而雷伊的剧本恰巧就是在1969年年初于好莱坞传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