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弹窗完本耽美小说
本文首页 当前位置: 腐小书> 穿越重生>

重生之喜相逢(148)

作者:渔小乖乖 时间:2018-08-20 14:10 标签:重生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励志人生


    季达显然还不知道谢纯英出事了,他在信里调侃了谢瑾华几句,然后又道歉说自己不想进京。若能把戏班子移到问草园,让他们在问草园中排演,那么他倒是可以帮谢瑾华盯一下他们的排演过程。

    谢纯英受伤的事,庆阳侯府不愿张扬,但也不是必须要瞒着别人的。

    谢瑾华就匆匆地给季达回了一封信,只说大哥受伤了。至于《良缘记》,他这回连提都没有提。

    问草园就在京郊,找个利索的小厮套上马车,不过半日就能把信送到季达的手中。谢瑾华回了信就暂时把这事抛开不管了。结果,第二日时却又有问草园的管事来回话,道是季达先生不告而别了。

    谢瑾华和柯祺对此很茫然。季达竟是一个字都没有给他们留。

    “前些日子,我与先生通信时,他曾玩笑似的说了我一句,道我可以出师了。”柯祺说。难道说季达在那时就起了想要离开的心思?至于他为何偏偏选择这个时间点走,难道是谢家大哥受伤的缘故?

    “先生不会是去大哥那里了吧?”谢瑾华问。

    柯祺摇了摇头。他什么都不知道啊!季达很少会在他们面前泄露心事。

    接到大哥受伤的消息的第四日,庆阳侯府终于又盼到了一封信,那信依然是大哥心腹代笔,只说大哥现在已经退烧,只要精细地养着,不出几个月就能彻底恢复健康了。大家这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不过,其实大家还是想要亲眼见一见大哥的,否则他们都不可能会彻底放心。

    又过了五日,皇上忽然在大朝上提柯祺为正五品右参议。

    所有人都是一张懵逼脸。柯祺是谁?今科的探花郎!现在距离科考才过去多久,他这就从七品被提到了五品?纵观历史,虽然还有人的升官速度远超过柯祺,但开瑞帝这里却从来都没有开过先例!

    这样的升官速度都快赶上后宫中的娘娘们了!娘娘们只要能怀个孕,品级提升就有这么快!

    当然了,开瑞帝并不好男色,所以大家也只是在心里吐个槽而已。

    右参议隶属于通政使司。通政使司职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听上去权利很大吧?但是,因为前朝的通政使司中存着大量的欺上瞒下、贪赃枉法等现象,到了安朝,开瑞帝特意开设了摺奏,也就是直达皇上的奏折,通政使司的权利就被大大地削弱了,目前只有掌管文书这一个功能。也就是说,通政使司已经成为了一处清淡衙门。

    但不管怎么说,右参议也是正五品的官啊!这才几个月啊,柯祺就升官了!

    皇上确实爱重柯祺的才能,好在柯祺去的是通政使司,所以他这官升得打眼,却又没那么打眼。就民间监察机构一事,皇上并没有漏出半点口风。他在明面上只给柯祺安排了驿站改制的这一工作。

    驿站改革又是什么鬼?

    大家不知道这事的意义在于什么,只以为皇上就是想要找个理由为柯祺升官。皇上有时确实有点小任性,最近越发的阴阳怪气了,好在一个小小的通政使司右参议不能代表什么。大臣也就没说话。

    在众位大臣的不看好中,柯祺脱了官服,换上一身便服,低调地找上了丁家人。

    丁家就是淑妃的娘家,德亲王的舅家。

    这是柯祺第一次正式地拜访丁家。

    对于柯祺,丁家的长辈是久闻其名,奈何没有机会一见。这一次,他主动找上门了,丁家的老太爷,众位老爷,众位小爷,都坐在客厅里接待他,所有丁家人都顶着一张有钱得毫不单纯做作的脸。

第158章

    柯祺差点以为自己要被丁家人兴师问罪了,毕竟办报纸时用了丁小十七和丁小十八的零花钱。

    说起来, 想要创办一份报纸, 只用丁家两位小辈的零花钱就够了。

    零花钱就够了。

    够了。

    还真是……壕无人性啊!

    像柯祺这样的小辈, 他上门拜访时, 就算是有事和丁家掌事者相商,只要丁家家主亲自招待他,这就已经相当给他面子了。结果,丁家男人中,除掉那些在外地当小官的,其余的人都坐在客厅里。

    丁家神隐的老太爷都在!

    柯祺恭恭敬敬地给长辈级别的太爷们、老爷们行礼问安。

    丁家人心中感慨万千。柯祺是读书人!年轻有为的探花郎!简在帝心的五品官!丁家人见多了读书人那种倨傲得仿佛不屑与丁家为伍的样子,难得见到了一个彬彬有礼的, 简直喜欢得和什么似的!

    于是,丁家老太爷慢腾腾地从袖子里取出了一叠银票,都塞给柯祺,说:“我年龄大了,我给的东西, 你一定要收下。我也不知道你们爱什么,想来想去还是银票趁手, 你有什么想要的就自己买吧。”

    听听!这话里真的满是铜臭味!难怪丁家人在读书人中的风评一点都不好!

    柯祺实在控制不住自己脸上的笑意。他只觉得丁家人太好玩了。他恭敬接过银票,谢过了老太爷的好意。见他收得痛快, 丁家人顿时看他更为顺眼,于是一个接一个从袖子里摸出了一捆捆的银票。

    柯祺:“……”

    柯祺是个极其有分寸的人,肯定不会泄露了什么不该泄露的秘密。他要是暗示丁家人插手民间监察机构一事,那就是害了丁家人啊!驿站的改制关系到信息网的建设, 柯祺绝不会把丁家人拖进来。

    所以,柯祺这次上门是为了探丁家的口风,想知道他们愿不愿意参与退役老兵的福利建设一事。

    “明贤小友的意思是,我们接受一部分退伍士兵到丁家名下的产业中,让他们能够有份足以糊口的活计?这样利国利民的事,我们自然要做!”丁家家主只觉得看柯祺觉得非常顺眼,语气显得很和蔼。

    “世叔高义啊!我先代表退伍的伤兵、老兵,谢过丁家慷慨之举了!”柯祺说着就要站起来行礼。

    丁家的老爷们把柯祺重新按回了椅子里去,说:“这算什么慷慨!不过是区区小事罢了。”

    因柯祺已经接手了驿站改革的任务,所以退伍老兵的福利问题,不会再由他接手了,至少明面上如此。而这个福利建设的工作可以交给户部,也可以交给兵部。皇上最终还是交给了兵部的一位小侍郎。因为那小侍郎的父亲曾是于老将军手下的将领。皇上心里清楚,驿站改革和老兵安置看似是两码事,其实都是为了实现同一个目的。因此,他选择了这位小侍郎,就是希望他能够和柯祺配合默契。

    这小侍郎得了皇上的暗示,又有于家、谢家、柯祺这一层关系在,做事时都会和柯祺有商有量。

    柯祺之所以找上丁家,并不是因为丁家“人傻,钱多”而对丁家进行了道德绑架。他不会把所有的老兵都推给丁家,只是建议丁家能站出来起一个头。这样一来,等皇上表扬了丁家后,就会有其他的家族、商行站出来,表示他们也愿意为老兵的安置问题出一份力。整个过程里,丁家不用出多少钱。

    而且,丁家是能够从这件事中得到实际好处的。

    起头者所拥有的好处远大于后来者。

    柯祺在做一件事时,习惯了考虑周全,结果他的众多理由还没有说出口,丁家家主就立刻应下了这件事。柯祺有理由相信,虽然丁家家主看上去一副好说话的模样,但肯定不会是傻甜白。既然身为家主,他肯定是个心有成算的人。这样也好,合作者粗中有细,要比合作者是个没好脑子的强很多。

    若丁家抓住这次机会,当日后驿站要寻承包商时,说不定皇上也能主动想起他们了。

    事情解决了以后,丁家特意设了酒席,要留柯祺吃饭。酒过三巡,丁家的男人们都更为兴奋了,说话时也就变得更不着四六了。老太爷忽然说:“想想我们丁家是如何发家的……真要多做善事啊。”

    柯祺闻言,很感兴趣地看向老太爷。

    说真的,柯祺一直也觉得奇怪呢,丁家为什么会这么有钱?

    要知道,淑妃娘娘未出嫁时,丁家人只开了一个铺子买木雕啊!虽然淑妃娘娘成了娘娘,但她对家人的照顾肯定很有限吧?为什么丁家人给他的感觉,比皇后娘家那种传承了几十上百年的家族还要有钱?反正,丁家绝对比庆阳侯府有钱!即便丁家人很有生意头脑,但这赚钱的本事也太夸张了吧?

    其实,丁家的发家史也不算是什么秘密,但若是说出来,大概没什么人信。

    老太爷就说:“当初淑妃娘娘被皇后娘娘看中,入了李府做妾……李家厚道,给了淑妃一些体面,也给了我们丁家一些银子。我们当时就想啊,这银子与其放在手里,不如多花出去买上一些田地。”

    柯祺点了点头。

    丁家虽已经在京城生活了好几代,其实他们的祖籍在西北。当时,他们得到的银子不多不少,想着老家的地价便宜一点,就叫淑妃的一位兄弟回老家置办田产。结果,他们离开家乡太久了,已经没有人能认识他们了。有人欺生,和当地的县太爷一起设了个陷阱,竟把一片荒山、荒地卖给了他们。

    “那地上根本种不出庄稼!只是,契书都已经签了,我们也就只能认了。”老太爷笑眯眯地说。

    柯祺不由得听住了。

    结果特别出人意料,那片荒山、荒地中竟然藏着一个铁矿!铁矿是不能私自开采的,必须要上报朝廷。那时还是前朝末帝当政,开瑞帝只是末帝的臣子。丁家人就想,若他们自己去上报朝廷,大概只能得些金钱奖励,但如果把这个事情告知李家,让李家人去上报朝廷,说不定李家能升官!而李家升了官,当时只是李家小妾的淑妃娘娘不也能跟着得一点好处吗?于是,他们就偷偷地找上了李家。

    李家家主那时已经在暗中经营多年,丁家把铁矿的消息送上来,李家私兵的军需就有了!

    丁家因此得了李家好大一份赏。李家还把京郊的几个农庄送给了他们。

    柯祺听到这里,心中已是感慨万千。丁家人的运气太好了,明明被人一坑到底,竟然还能柳暗花明。有了李家的钱,又有李家的暗中看顾,所以丁家人就此走上了做生意、发大财的康庄大道了吧?

    丁老太爷继续说:“……李家送了钱来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回老家置办田产了,唯恐又叫人骗了。于是,我们就把京郊的几片山林买了下来,打算雇人开垦出来种果树。粮食的话,有李家送的那几个农庄,出息就够我们吃了。有一年夏天,我们觉得京城里太闷热,就全家人一起去了农庄上避暑……”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