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男神(376)
要认真论起朝廷论战这一块的台词,陈墨便是再修炼几年,纸上谈兵的效果恐怕也比不上这几位实干家。所以在听到诸位大臣的提议后,陈墨只稍作犹豫,便慨然说道:“既然如此,倒是劳累几位世伯了。只是有一点……就怕世伯们表现的太好,场内演员们接不上台词。”
燕王殿下直接说道:“那就把你们的剧本拿来给老夫几人看看。我等说台词的时候,会在话尾扣题的。”
看到诸位大臣们跃跃欲试的样子,陈墨只得将剧本拱手奉上。
几位年纪一大把的老大人们立刻兴致勃勃的讨论起来,还叫来了负责在朝上记录群臣言论的纪事官,根据大家的讨论现场改剧本。
所以说行家一出手才知有没有呢。
这纪事官也是世家出身,自幼受儒家熏陶,考中公务员后又参加了内部国考,其后在翰林院任三年编修,专门负责草拟圣旨,修纂古籍。一手文章写的花团锦簇字字珠玑,他写出来的剧本哪怕只是兴之所至,从措辞到立意都甩了原剧本一大截。
以至于新剧本出炉以后,陈墨看着原剧本的台词都有些汗颜——哪怕他也是根据史书记载将台词细细揣摩,还请来了文学院的老师们帮忙修改润色。可文学院的大家们到底不是朝堂上纵横捭阖的官员们。
圣贤有云术业有专攻,文人纪录历史,哪怕论据详实,返璞归真,可书面文字和“现场辩论”总归不一样。只此一条,便衬得陈墨的台词虽好,但总有舞文弄墨的嫌疑,反不如纪事官的信手拈来,竟然还考虑到历史上诸位大臣的脾气秉性,每个大臣的台词或诙谐谈笑,或引经据典,或据理力争,或旁征博引,只让人看到文字就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历史沉淀感和真实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百年前的朝堂之上,当真看到了群臣舌战的那一幕。
这番鲜明对比使得两个剧本高下立判。陈墨总觉得在临场发挥的情况下,纪事官给出的剧本更加的酣畅淋漓,能叫人看的心潮跌宕,拍案叫绝。
于是陈墨顺杆子就往上爬,立刻厚颜缠着纪事官,帮忙把有关于朝堂论战的剧本内容全都改了一遍。
消息传到御书房的时候,正在处理文件的皇帝陛下莞尔一笑,同身旁的皇后说道:“如此一来,只怕一天的拍摄时间真不够用。”
皇后娘娘将泡好的碧螺春递给陛下,闻言笑道:“《百年世家》可是为了庆贺咱们大明建朝六百六十年的国庆大剧,臣妾并不懂得那些拍戏的事情。却知道精益求精,慢工才能出细活的道理。既然时间不够,陛下索性多给几天,叫他们把戏拍好了就是。”
皇帝陛下便笑道:“皇后所言很有道理。”
于是当陈墨这边好不容易改好了剧本,就听到陛下传旨,将原本一天的拍摄时间改为三天。
这一下让所有人山呼万岁,陈墨受此激励,也对剧组演员们认真嘱咐道:“陛下与朝廷如此鼎力支持,我们一定要把这几场戏拍好了,拍精了,万万不能辜负陛下与朝廷的厚爱。”
所有演员们狠狠点头。在接下来的拍摄中,愈发打起精神来。他们原本就是经验丰富,演技出众,炉火纯青的老戏骨,若论起对国家大事的看法与手段,自然不如这些客串的大臣们。可要是说起对演戏的理解,这些大臣们加起来也不如其中的一个。所谓术业有专攻,便是这些大臣们本色出演,在朝堂上在镜头前侃侃而谈,这些老戏骨们心里发了狠劲儿,临场发挥的更是酣畅淋漓。甚至有些时候表现的比诸位位高权重的大臣们还要智珠在握,胸有成竹。
一场原本靠“演”的戏,在这帮“客串大臣”的刺激下,竟然罕见的迸发出“处庙堂之高,思天下之远”的酣畅淋漓,所有演员在对戏开始还兢兢业业的对台词,可是在被带入戏后,所有人表现的都让坐在监视器后面的陈墨和那些对演戏无感而没有亲自上阵的大臣们瞠目结舌。
只见几位饰演主要演员的老戏骨们在镜头前慷慨激昂,挥斥方遒,完全忘记了这些“客串大臣”们的位高权重,也忘记了自己正在演戏。似乎当真穿越到了百年前的大明,成为那一场变革中忧国忧民的大臣们,为了大明之崛起,为了大明能够再次焕发出生机而绞尽脑汁,各抒己见。保守派,革新派,那些为了国家之利益和个人之利益在朝堂上纵横捭阖的历史名臣在大家的演绎下,仿佛从史书中活了过来,就这么飘然出现在镜头前。
那些记录在剧本上的台词,便成为了诸位大臣们进攻的利器,从原本的按部就班变成了以台词为本,各自临场发挥。虽然在政治眼光和处理国事的经验上要逊色于客串的大臣们,可是在场的演员们为了能够更好的诠释自己的角色,接受了为期一年多的专业培训,从背台词到被史书被诗词文章,从设计人物小传到体验名臣的生活挖掘名臣的内心。这些体验派和方法派的老戏骨们早就把自己当成了历史中的那个人,有这样雄厚的基础做准备,老戏骨们在朝堂争锋口诛笔伐的时刻丝毫不比那些大臣们逊色多少。
每一个手势每一个眼神,或默然不对,或勃然作色,或怫然内愧,甚至是在听到反对声音时下意识流露出的微表情,都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就连龙椅上端然静坐的皇帝张垣都被牢牢的拽入戏中,那居高临下一语不发,却能镇住全场的气势一点点的积蓄,到最后竟让人看花了眼,仿佛是真正的陛下高坐龙椅一般。
这一场戏足足拍了能有四个小时,期间陈墨连停都舍不得叫,摄像机就这么一直开着,全方位个角度的取景。镜头或推进拍摄官员的脸部手部特写,或后退拍摄中景,拍摄殿内群臣的各自反应。所有人——包括灯光摄像化妆师后勤甚至是一旁围观的大臣们,全都全神贯注的盯着片场中。
就连皇帝陛下悄悄走到了殿门口默默旁观又悄悄离开都没人注意。
直到宫人们端来了御膳房特意给做的午膳,饭菜的香气吸引了大家的注意,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抱着饥肠辘辘的肚子去吃午饭。
饭后,围观了一场大戏甚至亲自上阵参与其中的王公大臣们心满意足的离开。只剩下剧组继续拍摄后面的戏份。
《百年世家》讲述的是百年以内的大明历史,横跨三代帝王三代群臣。受到老戏骨们的影响,在旁等戏的其他两代演员们也都发挥出色。整体的拍摄质量上升了不止一倍。三天之后,《百年世家》的朝堂戏份全部结束。整个剧组也结束了华京城内的戏份,开始转战全国其他拍摄场地。
第233章
次年五月,苏州影视城内,随着监视器前的陈墨最后喊了一声“咔”,整个剧组瞬间爆发了振聋发聩的欢呼声。自试镜开始到杀青结束,为期两年零三个月的《百年世家》剧组终于全部杀青。
还留在剧组内的演员们撒欢儿一样的相互拥抱,有人穿着戏服在片场内绕圈,有人跑到陈墨面前强烈要求一场豪华升级版的杀青宴。
当天晚上剧组疯玩到天亮,从杀青宴转战到KTV,又从KTV转战到夜店,整个剧组的人都找各种借口劝陈墨的酒,陈墨有系统做后盾更是来者不拒,到最后百分之八十的演员嗨的直接喝断片,陈墨还神采奕奕,有条不紊的组织那些醉的还不厉害的那帮人,照顾大家回酒店。
不过能在陈墨千杯不醉的对轰下还能保持清醒的人实在稀少,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陈墨也不挑,直接打电话叫了三辆公交车过来,拉着大家直接回酒店。
守在夜店外面的八卦记者们简直要笑疯,一个个的闪光灯咔嚓的飞起,可以预见,第二天的头版头条一定会是《百年世家》杀青宴的故事。
整个剧组在苏州又休整了一天才飞回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