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弟(118)
可是今天他被打脸了,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御史台的御史居然被人收买了。
好,真是太好了,御史大夫气笑了。
“皇子都是十五岁出宫建府,哪怕是就藩也要二十岁,十一皇子才十二岁,离出宫建府还有好几年,离就藩的年纪就更远了。逼一个不满十五岁的少年出宫,你们想做什么?”
御史大夫亲自站出来反驳自己人的话。
当年皇帝把他这些兄弟全都扣在京城,本来就引得众臣们很不满,但是皇帝非常坚持,不管谁上书都没用。
再加上他们又是皇帝的仇人,自然没多少人替他们说话了。
留在京城,又不受皇帝待见的藩王,自然没什么势力,围着他们的人也都一个个消失在了他们身边。
直到最近几年,又渐渐死灰复燃,其原因也不过是因为皇帝无子嗣而已。
如果现在皇帝有皇子,信不信他们会跑得比当年还要快。
大多数人都理解他们的想法,只有老二他们才觉得这些人是真心想支持他们的。
为了从皇帝手中取得更大的权力,不再受皇帝限制,朝中某些大臣才会选择支持老二他们。
为什么不选年纪更小的十一皇子?
额~别看人家年纪小,可是他比他的那些兄长都聪明,不好掌控。
是的,只要是见过秦宸的人,都知道他比老二他们聪明多了。
想哄骗他?梦里比较容易,现实就别想了。
因此支持十一皇子,不仅得不到什么好处,搞不好他还会把他们的秘密说给皇帝听。
一想到那场景,顿时打消了支持十一皇子的念头。
年纪小和脑子没有关系,看看二郡王他们,再看看才十二岁的十一皇子,差距就是这么大。
二郡王他们一忽悠就上当,相反十一皇子,他是反过来忽悠的那个人。
而且十一皇子和皇帝的心腹们相处得都挺好,如果非要选的话,皇帝的心腹自然是想十一皇子登基了。
比起没有影的皇子,还是先帝的十一子看起来更靠谱。
秦宸坐在屏风后面,他对于御史参他的话充耳不闻,他要不要出宫开府,要不要出京城就藩,他哥自有安排。
这些人上朝时突然发难,肯定又是他那几个渣哥的手笔,怪不得他之前一直打喷嚏呢!
原来又是他们以算计自己啊!
突然灵光一闪,秦宸猜出了这件事背后的真相。
“陛下,十一皇子的年纪越来越大,再住宫中已然不合适。”
文臣中这时也有人站出来劝道。
皇帝看去,是礼部的人。
礼部尚书的脸顿时就黑了,好啊你们收买人都收买到他这个冷清部门了。
除了过年过节,或是重大祭祀场合,礼部在六部之中是最不起眼的。工部还因为有活要干,都比他们有存在感。
可这不代表礼部尚书就好惹了。
“陛下,对方大人的话臣不敢苟同,十一皇子才十一岁,又住在前朝,有什么不合适的?先帝在时,二郡王等人都是住到十五岁才出宫建府,怎么到了十一皇子这里就不行了?”
礼部尚书瞄了对方一眼,见他额头上出现了冷汗,甚至不敢看自己。
哼,让你被银子迷了眼,二郡王他们的礼都敢收,这摆明了就是和皇帝作对,谁敢帮他啊。
“臣不敢,臣是真心为陛下好啊!十一皇年纪确实不到开府的年纪,可现在不是先帝时期,陛下后宫中的嫔妃和十一皇子又是同辈,情况不同,自然也要特事特办了。”
对方并不笨,立即替自己辩解。
可惜他的辩解没有一人相信,毕竟好端端的你参十一皇子做什么?
相比皇帝时期皇室的乌烟瘴气,现在的皇室已经好多了。
皇帝无子,又独疼十一皇子,要不是知道皇帝确实子嗣艰难,大家都怀疑皇帝给他爹先帝戴了顶帽子。
虽然还是有人私下这么想,但没人敢说出口。
不过老臣们倒是没有怀疑十一皇子的身世,记录先帝临幸嫔妃的簿子上清清楚楚地记着先帝临幸皇贵妃的日期,这是做不了假的。
而且十一皇子是不是自己的崽,先帝能不知道吗?如果不是,他会在临终时给十一皇子留□□己?
想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十一皇子的身世没有问题。
老二他们倒是想在这上面做文章,可是一想皇帝真要认下这个污点,十一皇子就不是十一皇子,而是皇帝的大皇子,那继承皇位将比现在的身份更有利,也更加的名正言顺。
至于给父皇戴绿帽子什么的,只要皇帝脸够厚,对百姓好,这点事都不影响他成为明君。
毕竟太宗还杀兄弟囚父皇呢!
那影响到他是后世皇帝的白月光了吗?不影响啊!
所以老二他们在心腹的提点下放弃了。
是的,不是他们自己放弃,而是被幕僚和心腹提醒后才知道这么做只会成功皇帝和十一皇子,对他们没有半点好处。
看吧,就说他们蠢,这种事居然还要幕僚和心腹提醒,说他们是废物点心一点也没错。
只要皇帝想,整个京城就没什么事能瞒过他。
老二他们在自己的王府和幕僚们开会,不到半个时辰,皇帝就知道了全过程。
看着跟筛子一样的王府,别说皇帝骂他们是废物了,就连秦宸这个当弟弟的都十分无语。
他们真是同一个爹生的吗?为什么智商差这么多?
王府里不仅有皇帝的探子,连大臣们都能轻易在他们的王府里安插人手。
该不会是他们娘在怀他们的时候,脑子被狗啃了吧?
好的,老二他们的愚蠢大家都知道了,我们把视线再次回到朝堂之上。
秦宸坐在屏风后面,听着朝中大臣们对他的去留问题争执起来。
皇帝的人要留住他,而老二他们的人却想把秦宸赶出京城。
只要十一皇子不在京城,时间久了后皇帝对他的感情也就淡了,到时再提过继之事,也容易多了。
一开始这些大臣们还真没往秦宸身上想,还是老二他们提醒了他们。
皇太弟,历史上可是有记录的。
十一皇子不管是年纪还是身份,都非常合适。
之前还斗得跟乌鸡眼似的人,立即握手言和。
他们要斗可以,但是先要把最大的对手弄走。
在京城有皇帝的保护,刺杀十一皇子的难度很大。
只有把人弄出京城后,再行刺杀就简单多了。
他们就不信了,一直刺杀总有成功的时候吧?
是的,他们想弄死十一皇子,这是老二他们和那些逆臣的共同想法。
十一皇子是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不死皇帝永远不可能考虑过继之事。
就是十一皇子有点难杀,上次十郡王准备了那么多人手,都没让十一皇子破个皮。
因此不能把十一皇子留在京城,把人赶去封地,也方便他们派人刺杀。
想法都很好,就是他们没想到皇帝的抵触这么强烈。
“朕说了,朕不同意,十一还小,朕还想多留他几年。此事不准再提,退朝。”
皇帝无视朝堂上的吵闹,坐在龙椅上对臣子们说道,说完一甩袖走人。
不管对方的用意为何,皇帝都不同意。他的十一才十二岁,连舞勺之年都不到,他们居然想让朕狠心把年幼的弟弟赶出京城就藩。
朕就知道这些人不怀好意,朕不会顺他们心意的,就算要就藩,也得等弟弟年纪再大一点。
放弟弟出去主政一方,有治理地方经验后再召回京城,这便是皇帝给幼弟安排的路。
他会努力撑到弟弟二十岁,到时弟弟继位,也不会因为年纪小,让大臣们轻视他,更不能用年纪小的理由,弄什么辅政大臣出来,侵占皇帝的权力。
不是所有大臣都和孔明先生一样大义,一心为汉,对刘禅忠心耿耿,从没有想过要篡位。
也和张居正不一样,他虽贪权,却是为了明朝好,只有这样他的变革才能顺利完成。
可惜他们都没有遇到好的君主,一个是劳累而死,一个则死后被清算。
前则还好,虽然君主平庸,却对孔明先生足够信任,从不干涉他的政策。后者嘛,只能说老朱家的忘恩负义是刻到骨子里的。